6月26日,早上六點多鐘,在古縣街道百家塘村,上了年紀的村民慢慢悠悠從一家老茶館走出來,再移步至不遠處的面館吃早酒!澳銈儊淼靡呀浲砹,我們4點鐘就出門喝早茶了!”剛滿60周歲的村民王伏彬樂呵呵地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。
喝完早茶,吃早酒,這個習俗在常州地區極少見!拔覀兇謇锟刹恢乖缇起^,還有一百多年的老茶館、150年的豆腐坊,就連70多年前的老供銷社最近也被復原了”……在這個位于宜興和溧陽交界處的小村落,村民特別熱情,搶著帶路、介紹村莊歷史。在他們眼里,百家塘,不但能喝早茶、吃早酒,還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。
老街老店重獲新生
“壘起七星灶,銅壺煮三江,擺開八仙桌,招待十六方!卑偌姨链暹@家老茶館名叫“中和茶館”,走過百年風雨依然在演繹它的故事。
近年來,隨著全市鄉村建設向縱深推進,百家塘村的街道得到全面整修,老宅也被翻新利用,河沿下新的河埠碼頭得以興建,亭臺樓閣賦予了新的生命……一個充滿古韻和煙火氣的百家塘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。
如今,老茶館“修舊如舊”,不足5平方米的“茶水間”,老式灶臺雖然早已“熄火”,但還是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:灶臺為長方形,約寬1米、長2米、高不足1米,用土坯磚堆砌而成。灶臺面成坡型,上面有七個圓型“灶眼”,這就是“七星灶”了!霸钛邸鄙7只燒水壺,由低向高,一字排列。灶眼下的“爐膛”互通,以麥秸、稻草、廢木等為燃料,同時燒7壺水,可滿足百號人同時喝茶之需。
在老茶水間對面,是去年開始使用的新茶水間,里面有一個全新的七星灶臺。百家塘村物業工作人員吳春是土生土長的百家塘村人,他說:“這間老茶館是村民吳伯林的曾祖父傳下來的,現在由物業管理,我每天凌晨4點開個門燒個水,其他都是村民自助!
“以前收一元茶葉費,現在不收錢,茶葉大家自帶,等于‘全自助’!贝迕顸S景說,“到‘中和’喝茶的,不僅僅是我們村人,甚至旁邊宜興元上、埝頭也有人趕過來!
地處“兩市四鄉”交界商賈云集處
6點半,茶館里還坐著十幾個老茶客,說起老茶館的過往,都是門兒清。
老茶館大概建于1934年,是吳伯林的曾祖父經營的。1939年,日本兵掃蕩到百家塘村,這間老茶館也遭了難,被燒得不成樣子。后來,吳柏林的曾祖父重新修建了茶館。
重修后的茶館很興旺,說書的、唱灘簧的、搓麻將的……每天有五六十人,高峰時百來人,有些晚來的茶客坐不到座位,只能端個小凳子坐在旁邊。于是,吳柏林的曾祖父又將茶館南面的河床墊高接出兩小間屋子,并將大門由北邊改到了西邊。同時,又在房屋東邊搭建了一間側屋,這就是老“茶水間”。
在村民看來,中和茶館的興旺,主要得益于百家塘村特殊的地理位置。這里地處“兩市四鄉”交界之處,“兩市”是溧陽和宜興,“四鄉”即兩地的古縣、溧城、元上、埝頭四個鄉鎮。加之村前有個輪船碼頭,四鄉各村的人流、物流都匯集到這里,自然成了方圓十多里的商業中心,周邊村莊的老百姓都愛來百家塘賣菜買菜、購物選貨,自然形成了街市。
“我還記得,早先這一帶有很多茶樓、豆腐坊、澡堂、會館。老輩人說,抗戰期間,這一帶與宜興那邊聯系較多,各路商販、達官貴人匯集。中和茶館還做過黨的革命活動聯絡點!67歲的黃景坐在靠窗口的位置,回憶起爺爺、父親說的老故事。
“吃早酒”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
潘再娣今年55歲,也是百家塘的老住民了,她家的秀姑面館緊鄰中和茶館!拔壹以谶@里開面館已經20年了,老人們吃早酒的習慣從那時候就有了,也不知道到底傳了多少年!彼龓е覀儊淼矫骛^的大堂,指著一排排架子上的酒瓶說:“這是客人們寄存在這里的酒,他們都是自帶,不僅僅是酒,菜有時也是自帶!
“大家都是輪著請客,二兩酒、小菜再加上一碗面,人均20元!秉S景向記者介紹,吃完早酒后,有的村民回家干家務,有的人則下地務農。很多老伙計大清早都來這里,大家吃面、喝酒、聊天,感受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。
臨近9點,茶館和面館恢復了平靜。記者穿行在古樸雅致的建筑中,漫步綠意盎然的河邊小道,感受這熙攘熱鬧的煙火氣味。百家塘正伴隨著鄉村振興的大潮,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來源:溧陽日報